影视先锋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电影_亚洲在线日韩_欧美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油氣儲運網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QQ快速登錄

一步迅速開始

pdms培訓&項目數字化360網

延長石油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2015-3-29 21:09| 發布者: helloshigy| 查看: 7429| 評論: 0

摘要: 引言 根據現有資料,延長石油的發現和利用在我國是最早的,《漢書》中就有關于延長一帶石油的記載;同時,延長油田也是中國大陸最早使用近代化手段開發的油田。當近代石油工業在西方國家發展起來時,中國還沒有石油 ...

       引言

       根據現有資料,延長石油的發現和利用在我國是最早的,《漢書》中就有關于延長一帶石油的記載;同時,延長油田也是中國大陸最早使用近代化手段開發的油田。當近代石油工業在西方國家發展起來時,中國還沒有石油工業,與西方國家拉開了巨大的差距,于是大量的外國石油產品輸入中國,僅從1878年到1892年,石油產品的輸入量就增加了19倍。

       大量“洋油”的輸入,對中國市場和中國人的心理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在有識之士的呼吁下,再加上外國石油企業開始覬覦中國這個古老的石油產地以及清政府對發展近代石油工業的態度逐漸發生變化,中國石油工業開始了其曲折的近代化歷程,延長油田則成為中國最早發展的油田。

       1       1935年以前延長油田的發展

       1.1清政府對延長油田的開發

       中國石油產業的近代化不是從古代原始的石油利用演變過來的,而是從引進西方的蒸汽頓鉆開始的。最先開始變革的是臺灣。1887年,清政府派唐廷樞前往臺灣苗栗出磺坑主持油礦開發事宜。唐廷樞從美國引進一部小型蒸汽頓鉆鉆機,并聘請了兩名美國技師,從此,中國的近代石油工業開始萌芽。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苗栗的油礦并沒有發展起來,1878年第一口井鉆成不久就陷入了停頓。而在中國大陸,石油工業的近代化過程更加緩慢,自臺灣引進西式鉆機后的20多年間,除了部分引進西方的工藝,對中國古老的頓鉆技術進行局部改良,以圖提高效益外,并沒有對鉆井工藝進行根本上的變革,也沒有全方位引進西方的工藝。

       在第一口近代油井鉆鑿成功25年后,中國大陸的石油工業才迎來了一個發展契機。1903年,陜西大荔縣紳商于彥彪和延長縣劉德馨、鄭明德等人與德國商人開辦的世昌洋行私自簽訂合同,欲開采延長的石油。此舉引起陜西各界人士的激憤,紛紛要求自辦延長油礦。地方政府擔心“若竟準其開辦,勢必肇生釁端”,沒有答允世昌洋行的辦礦要求。之后,清政府批準了陜西巡撫曹鴻勛的奏請,并撥銀20萬兩作為經費,地方上又加撥白銀2.1萬兩,委派延長縣候補知縣洪寅為總辦。

       1905年,各項工作開始籌備;同年,延長石油官廠正式成立。洪寅前往武漢市漢口,聘請日本技師阿布正治郎到延長勘察石油。陜西省衙門派眉縣知縣沈錫同陪同阿布正治郎至延長,與延長縣知縣余元章一同勘察石油。事后,將油品取樣送往漢口化驗,得出油質“勝于東洋,能敵美產”的結論。1907年初,延長石油官廠從日本購置的一臺蒸汽動力頓鉆鉆機運抵延長,同時聘請的技師佐藤彌侍郎及6名木工、鐵工、掘井工也到位。

       4月,佐藤彌侍郎在延長縣西門勘定井位后開鉆,8月完鉆,中國大陸第一口近代油井——延1井出油,井深81米,日產原油11.5噸。用小銅釜提煉后,所得煤油可與進口煤油相媲美。9月,中國陸上第一座煉油廠——延長煉油房建成投產,裝煤油14箱運往西安銷售。

       延長石油官廠的成功,引起了日本人的覬覦。1908年,日本三井洋行欲以白銀100萬兩租辦陜北油礦,被拒絕。同年7月,為了培養自己的人才,促進延長石油官廠的持續發展,陜西當局從省城高等學堂選派吳源澧、舒承熙、楊宜鴻、由天章等4人赴日(自費)學習,兩年后回延長石油官廠工作。

       1井出油后,延長石油官廠的發展并沒有借此更進一步。延1井出油時,與日本技師、工匠簽訂的合同已經到期,后又與佐藤彌侍郎及三名工匠續約6個月;但由于缺乏資金和器材,鉆井工作無法繼續開展,合同期滿后,日本技師回國,鉆井工作停頓。不過延長石油官廠并沒有放棄,1909年初,油礦監工姚振國籌措到白銀2000兩,準備鉆鑿第二口井。井位定在了第一口井西的老營盤,鉆井工作開始后,由于鉆探遇砂石層,日進尺僅0.15米,不久又因工人取暖時煤氣中毒,工作停頓。

       1910年初,延長石油官廠派往日本的留學生歸國,延長石油勘測工作再次展開。楊宜鴻與日本理學博士大冢以及測繪技師在延長油礦進行勘測,共測定井位35個。根據測定的井位,1911年初,延長的鉆井工作再次開始,至1912年結束時共鉆井3口,分別為第2井、第3井、第4井,但只有第2井出油,且產量很低,最高日產僅0.14噸,油砂厚度約1.7米。不過,從此以后,中國工匠能夠獨立操作頓鉆鉆機,當第3井鉆至一半時,日本技師合同期滿,余下的工作由延長石油官廠的工人完成,第4井則完全是由延長石油官廠的工人完成的。

       1.219141935年延長油田的發展

       1914年,北洋政府將所有地方油礦都收歸國有,并設立了“籌辦全國煤油礦事宜處”,與美孚石油公司簽定《中美合辦油礦》合同,在延長縣設立中美油礦事務所,成立蒲利石油公司,聯合開辦延長油礦。美孚派出馬棟臣(原名F.G.Clapp)、王國棟(原名M.L.Fuller)6名地質工作人員和5名測量技師,中國方面也派了9名人員,雙方人員分成兩隊在陜北近1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進行了112000的地質測量。

       之后,美孚又派出了3個鉆井隊,出動3臺美產千米蒸汽頓鉆鉆機。到1916年,共鉆井7口,總進尺約6402.19米,最深的井1181.7米,這不僅是延長油田在近代鉆鑿的最深的油井,而且是在引進旋轉鉆井之前中國境內最深的近代化油井。雖然這7口井都有油氣顯示,但含量都比較少,達不到工業開采的要求。于是當年2月,勘探工作終止,中美石油事務所被撤銷。

       回國后,馬棟臣與王國棟聯合發表了《中國東北部的含油遠景》一文。文中寫到:“中國東北部絕大部分地區(指現內蒙古以南,西藏、新疆以東,河南、山東以北),以巖層類型及其時代看,沒有含油可能性。然而某些地區值得考慮,其中最重要的是陜西盆地。……這個盆地已經有小規模石油生產,但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石油開發工作。”

       他們也談了做出這一判斷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從整體看來,石炭紀以后的地層主要是陸相成因,絕大部分地層缺少能夠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機物的頁巖,適當的蓋層很少,而以砂巖為主的地層易于造成石油的散失,而不利于石油聚集。在中國東北部主要盆地中,也沒有像美國一些主要產油區大量存在一些明顯背斜、穹窿和階地。”1920年,美國地質調查所將中國石油儲量估計為19100萬噸,僅為美國儲量的2%。“中國貧油論”就是由此而來的。

       雖然美國對中國的石油儲量做出了悲觀的判斷,但中國人自己并沒有放棄。1924年,陜西省實業廳和陜西省公署分別撥款2000元和10000元,派延長石油官廠總理兼鉆井工程師趙國賓在天津購置機器,并聘請技師兩名。19244月,延長油田的第5井開鉆,年底鉆至100米處遇油層,但產量極少。1925年,又相繼鉆鑿第6井和第7井,因未見油而停鉆。同時為了提高采油效率,油田有了用頓鉆鉆機改裝成的抽油機。

       1928年底,陜西省建設廳委任包恩(馬余)為石油官廠監督,第二年又撥款8000元。包恩(馬余)總結了過去鉆井的經驗,提出了改良計劃,主要有兩條措施:第一條是在鉆機的選擇上,他認為應該選取輕便的鉆機,既方便運輸,又可節省燃料;第二條是要加深鉆探,尋找深層油層。他利用之前石油官廠和美孚遺留下的舊鉆機,先后鉆井5口,分別為新1井、新2井、新3井、新4井、新5井,不過僅新1井發現大量原油。新1井是中國人自己勘定井位鉆成的第一口井,于19295月開鉆,8月完鉆,初期日產原油3.25噸,新1井出油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據當時的報紙稱:“赴廠參觀者達數萬人”。

       1931年開始,連續三年,地質調查所每年都派專家至陜北進行勘查,擬定井位。1931年,地質調查所派王竹泉、潘鐘祥、謝家榮等分兩組對陜北地區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石油地質調查和測量,繪制了130000的陜北油礦區地形圖和1500的鉆井分布圖,得出延長縣可以多打淺井、小規模開采的結論。

       調查組根據地面露頭和歷年鉆井的情況,在延1井周圍布井8口,這8口井全部鉆成,其中有兩口井見旺油,分別為延7井和新1井。1932年,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組織地質人員到陜北測量地形、調查地質、擬定井位。1933年,孫越琦、嚴爽、張心田等到陜北勘察。同年9月,王竹泉、潘鐘祥、周家峻等先后到陜北進行石油地質勘查,并完成了一幅延長周邊15000的鉆井分布圖。

       1934年春,陜西油礦勘探處成立,孫越崎任處長。到任后,孫越崎先后向德國和美國購買了大量器材,在上海新中公司制造機械配件,裝配了3200米蒸汽動力頓鉆,運至延長和永坪,加上原石油官廠的2部鉆機,共5部鉆機。另外從北京、天津等地雇傭了一批職員和技工,成立了一支100多人的鉆井隊伍。

       在工具和人員都準備妥當后,從193410月開始,至19354月,共鉆井7口,均為淺井,最深的井僅為150(201),最淺者80(103);其中延長3口,分別為101102103;永坪4口,分別為201202203204。其中有兩口井產油,101井初期日產油2.14噸,201井初期日產油1.43噸。這一時期,隨著生產井及原油產量的增加,油田在部分井內裝采油泵采油,到1933年已有6具采油器、4臺蒸汽鍋爐。

       1935年,劉志丹領導的工農紅軍解放延安,延長石油官廠和陜北油礦勘探處由工農紅軍接管,合并為延長石油廠。

       2       19351949年延長油田的發展

       這一時期,由于抗戰的需要,國民政府加大了對石油工業的投入,集中力量開發玉門油礦。延長油田為了顧全大局,將有限的設備調往玉門,致使生產受到影響,但油田工人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基本滿足了解放區對石油產品的需求,而且1949年以前延長油田的產量,一半以上都來自這一時期的開發。

       19382月,延長石油廠開始恢復生產。8月,應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之請,周恩來批準將延長的兩部鉆機及器材調往玉門。同年,延長石油廠工人制成簡易木質鉆機,在蒸汽機的帶動下用沖擊法鉆井。從1940年起,延長石油廠獲得了快速的發展。1940年春,延長石油廠工人用自制木質鉆機鉆成延19井,井深約100米,初期日產原油1.6噸,被稱為“起家井”。

       同年,中共中央軍委后勤部第二軍工局派第一科科長兼工程師汪鵬到延長石油廠進行地質勘察工作。汪鵬經過實地調查和訪談,最后提出了在七里村打井的建議,并在七里村鼻狀構造上選定了5個井位。1941年秋,七1井在35.53米和79.46米處遇旺油;1943年對其進行加深,在87米處出現了井噴,連噴9天,最初日產原油96.30噸,是延長的第一口高產井。

       1943518日完鉆的七3井,出現了延長石油廠的第一次井噴,在最初的56個小時內采油約20噸。1944年又對其進行加深,也形成了自噴,最初日產11.6噸。1943年,汪鵬在七里村新定井位4口,完鉆均見工業油流。由于發現了七1井、七3井,延長油田的原油產量在1943年達到了1279噸,是近代以來產量最高的一年。

       1945年,地質學家佟誠到陜北進行地質調查,布井6口,其中有5口出旺油,他還試驗了井下油層爆炸增產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來說,1943年之后的幾年,延長油田的產量都不高,直到1949年,七里村鉆新井4口,才使原油年產量迅速提高到820噸。

       1907年至1949年,延長油田累計鉆井52口,進尺12994米,所有油井均用頓鉆鉆成。截止1949年,延長油田共生產原油6035噸,其中19391946年共生產原油3155噸、汽油163.943噸、煤油1512.330噸、蠟燭5760箱、蠟片3894公斤。

       3       19491992年延長油田的發展

       3.120世紀50年代延長油田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能源。當時由于國際形勢的影響,進口石油困難重重,因此發展自己的石油工業就變得非常迫切。為此,黨中央決定一面大力恢復原有的產能,一面加大石油勘探開發力度,作為老油田,延長油田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03月,燃料化學工業部邀請30多位地質專家進行座談,就中國石油資源的前景和勘探方向征詢意見;會后確立了集中主要力量,以過去有一定工作基礎和已發現油田的陜、甘地區為勘探重點的方針。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發出“加強陜北勘探工作”的指示。19505月,西北石油管理局陜北地質大隊勘探大隊成立。

       勘探大隊匯集了各地勘探人員共22人,分為4組,在北起延安、延長,南至銅川、韓城的區域內,進行路線地質調查和重力粗查,初步查清了這一代的中生代地層,發現20多個構造、40多處油苗。這次對陜北地區的大規模石油勘探工作持續了3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掃碼訪問手機版

QQ|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5 09:19 , Processed in 0.0198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