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30日,H8010井投產,日產原油680噸,經過技術改造采用雙翼井口采油,日產達到1150噸。 千噸井的誕生宣告徹底掘開了鹽下油藏的寶藏。一個年產200萬噸的油田赫然橫亙在阿克糾賓草原上。 阿里巴巴寶藏的大門打開了! 肯基亞克鹽下油藏的成功開發轟動了哈國,轟動了中亞,轟動了世界石油界,以石油開發的典型范例載入了世界石油史的史冊。 這個中國石油人創造的現代童話足以感動中國! 希望油田的誕生: 又一場殘羹變盛宴的演出 這或許就是宿命,中國人注定要在艱難的跋涉中尋找碩果。 中石油自進入阿克糾賓這塊中亞首選戰場后,懷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感,從未停息對后續戰場的求索,登高遠望,尋找大場面、大發現、大發展的拓荒之地。目光首先落在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 濱里海盆地是世界油氣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舉凡國際大石油公司無不祈望在這里有一席之地。阿克糾賓油田雖然也在濱里海盆地構造之內,但老油田桎梏著它的發展,不尋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便沒有未來。 盆地東緣中區塊是哈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區,周圍發現了包括讓那若爾、肯基亞克油田在內的多個油田,分為南北兩個圈閉。北塊圈閉資源潛力遠高于南塊,但哈國不愿將如此豐富的油藏拱手讓給中國人,只同意將南塊交給我們勘探。 2002年6月6日,阿克糾賓公司與哈國政府就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塊勘探簽署協議,總勘探面積3262.3平方千米,勘探期六年,有兩次每次兩年的勘探延期,義務投資4750萬美元,勘探投資8515萬美元。 這是中石油簽署的海外第一份風險投資,它意味著如果在六年時間里勘探一無所獲,所有投資將付之流水。 這就遇到了與肯基亞克鹽下油藏同樣的問題。前蘇聯于1962年便完成了物理勘測,其后在探區進行地質勘探,打探井17口全部報廢,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哈國獨立后,美國、英國、土耳其三國合資在這里鉆探也均遭失利而放棄作業權,使中區塊成為又一個無人敢要的燙手山芋。中區塊有著與肯基亞克鹽下油藏近似的地質構造,若有不同只是更為復雜。肯基亞克鹽下油藏經前蘇聯的勘測,不僅掌握了相對清晰的地質構造,并且確定了石油儲量。也就是說,肯基亞克鹽下油藏雖然是塊懸在空中的餡餅終究看得見,而中區塊一切都在紙上,連個餡餅的影子都沒有,所有工作都要從零開始。在與哈方進行談判時,肯基亞克鹽下油藏的開發工作還在進行中,沒有任何經驗可以給中區塊借鑒,投資的巨大風險不言而喻。 機遇來源于艱危,迎接挑戰敢為天下先,才能打出一片燦爛的天地。 2002年7月,以中方專家為主的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塊臨時項目組開進前線。由于公司剛剛走出困境,還沒有能力提供好的辦公條件,項目組在當地只找到一家居民有地下室可以出租給他們。專家們在租住的地下室內拼湊起桌椅辦公,將主人的兵乓球臺當作閱覽地質資料的工作臺。七月的阿克糾賓草原正值哈國氣溫最高的季節,沒有陽光沒有空調的地下室悶熱而潮濕,連呼吸都感到一種莫名的困難,但專家們無怨無悔,每天工作到深夜。 項目組進駐前線之初對中區的認識僅限于公司首任總地質師從區塊前期作業者手里私下拿到的幾張圖紙和參考價值不大的幾本報告。陌生的構造,奇缺的資料,緊迫的時間,像海嘯的巨浪撲面壓來。專家們分工協作,發揮各自的技術專長,收集整理中區的物探、地質資料,然后集思廣益對資料進行評價。僅用三個月,中區構造解釋、成圖、評價完成,第一張勘探“藍圖”在簡陋的地下室誕生了! 十年過去了,曾在地下室奮斗過的專家們談到當年的中區創業,不禁生發出歲月流逝年華未負的慨嘆。 中區勘探的道路充滿了曲折。 2003年7月17日,第一口勘探井KB—1井開鉆,10月4日完鉆,由于地質構造落實程度低,復雜性超出地質師們的預測,首戰失利。 失利使濱里海中區勘探走到了進退維谷的路口。是步西方人的后塵退出勘探,還是繼續探索直至收獲成果?敗走,意味著前期投資的全部喪失;繼續,則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付出更多的勞動,承擔更大的風險。 或許有人希望看到總是昂首向前的中國人來一次挫折,猶如西方石油公司一樣知難而退放棄中區。這說明他們還不了解中國人,這個創造了黃河長江文明的民族吃苦耐勞的精神造就了不輕言放棄的堅韌性格,只要在大地上伸進一根指頭,就一定掘出一座殿堂般的地洞。 此時,汪東進已經出任中石油勘探開發公司的掌門人,接任的是第一批進入哈薩克斯坦工作的管道專家蔣奇。他當然知道在這個中亞首選戰場上即使付出代價也要堅持的意義,在吳耀文、汪東進兩位老總的支持下,他決定承擔責任、承擔風險,繼續中區的勘探。 求索的過程艱辛而漫長。 在失利后的兩年里,公司組織地質勘探專家對中區進行不懈地探索與研究,以科學的精神不斷對地層展開新的認識,通過運用先進科技手段使鹽下構造的落實程度大大提高,從自由王國到必然王國,終于繪制出一幅更加科學的“藍圖”。 根據“藍圖”,蔣奇果斷決策部署A—1井井位。 2005年6月20日,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塊A—1井獲工業油流,日產150立方米。三年的追求與探索終于獲得歷史性的突破,令中區展現出巨大的勘探前景。 對更大規模油氣發現的期待鼓舞著蔣奇和他的石油將士們,通過對中區的再認識,他們大膽調整勘探部署,在北特魯瓦圈閉構造定位CT—1井鉆探。 2006年9月8日再傳捷報,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北特魯瓦構造第一口探井CT—1井完鉆,首獲工業油流,最高日產達600噸。 一個二億噸級大油田橫空出世! 這是哈國獨立以來陸上最大的勘探發現,再次震驚了哈國石油界。 2007年8月15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視察濱里海盆地東緣中區塊,面對中國石油人在海外奮戰的成果生發出無盡的感慨。他將這塊艱難開拓的油田命名為“希望油田”,而“濱里海”在哈語中就是“希望”之意。這種應運而生的巧合呼喚出了中國石油人對未來的向往。 希望油田的成功開發使阿克糾賓油氣公司的產能步入快速增長之路,2009年油氣當量達到1041萬噸。海外千萬噸級油田的建成,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國速度: 讓油龍飛躍天山 中國石油人1997年進入阿克糾賓時,將油氣運回祖國還只是紙上的設想,因為公司連生產的那點兒石油都不能隨意銷售。說來可憐,根據當時哈國的銷售法,阿克糾賓的石油只能賣給俄國,而且價格遠低于國際價格,因為只有一條通往俄國的肯基亞克——奧爾斯克輸油管道,你不賣給它,無路可過。這其實是俄國人在前蘇聯解體后對哈國經濟的控制,哈國的經濟實力處于絕對劣勢,也只好接受事實。但中國人無論如何是不能忍受的,有如春水沖入一泓死潭,漫潭而下是必然的流勢。 至于天然氣更令人啼笑皆非,無垠的阿克糾賓草原油井遍布,到處燃燒著天然氣火炬,阿克糾賓市政府卻向土耳其購買天然氣,原因是缺乏處理天然氣的工廠。這就明白中石油接收組剛到阿克糾賓時為什么住在最好的賓館還要忍受寒冷了,市政根本沒有足夠的燃料用作取暖。阿克糾賓市的居民能夠在溫暖如春的房間里度過漫長的嚴冬,是在中國石油人到來以后的事情。 中國石油人被困在了籠中,不能突破銷售這一關連生存都成問題,更不用說提高產能。如何破籠而出成為考驗他們智慧的又一個課題。 1997年10月,在中石油接收組進入公司的第十天,公司與總公司所屬的中國聯合石油公司簽署銷售的第一車3000噸原油抵達中哈邊界口岸—天山阿拉山口,先將牢籠刺出了一道裂隙。 但關鍵還是要動肯—奧管道的腦子,那是唯一通向外界的出口。難點是根據俄哈聯合制定的法則,出口原油要有國家能源部門的配額,這就和管道一起形成了一把雙刃劍,將我們禁錮在籠子里。其實,哈國政府為了本國的利益是通融我們的,關鍵是俄方為了他們的利益想辦法阻撓我們獲得配額。直到1999年,阿克糾賓公司通過購買其他公司的銷售配額將10萬噸原油賣到波蘭,才第一次實現過境出口。 2000年,阿克糾賓公司通過談判獲得哈、俄兩國政府分配的150萬噸出口配額。問題出在輸往歐洲的原油必須先通過肯—奧管道輸送到俄國再進入國際管道,也就是用串換俄國原油的辦法過境輸油。俄國人引用俄國稅法關于過境出口貨物條款中闡述的,其狀態在俄境內不允許發生除自然損耗以外的其它改變的規定,認為阿克糾賓公司串換到俄國輸油管道出口的原油,實際上是俄國生產的原油,為此拒絕為公司的出口原油進行過境報關。這太不講道理,可由不得你生氣,只能想辦法疏通關系。因為俄國的阻撓直接影響了哈國的利益,吳耀文向哈國總理提出請求,請他出面向俄國施壓,同時發動公司力量展開全方位活動,一方面與俄方談判,一方面向包括哈國副總理在內的能源、海關首腦申訴,動員他們向俄國政府相關部門交涉。經過一年的努力,俄國總理迫于壓力,終于以政府令的形式批準阿克糾賓公司原油過關。 150萬噸原油的輸歐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沖破牢籠,但因為沒有我們自己掌控的管道,雖然其后開創了鐵路——油輪——管道混合運輸模式,依舊受制于人,牢籠還籠罩在身上。 中國石油人要實現將石油運回祖國的夢想,必須擁有自己可掌控的輸油管道。 實際上中國石油一直在爭取中哈管道的建設。1997年9月,我國政府就與哈國簽訂了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的協議,根據協議,中國石油與哈國能源礦產部簽訂了油田開發與管道建設的協議,協議中首次提出合資建設中哈管道的計劃,并于1999年完成了可行性報告。中哈管道全長2800千米,西起里海之濱的阿特勞,經阿克糾賓的肯基亞克油田,向東至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前期工程由阿特勞至肯基亞克,一期工程由哈國中部的阿塔蘇首站至阿拉山口,二期工程由肯基亞克油田起始至阿塔蘇。中方將同時獨自建設阿拉山口至新疆獨山子煉廠的管道,接通中哈管道。 2002年5月8日,肯基亞克—阿特勞管道首先開工,啟動了中哈管道的建設,僅用10個月,全長448.8千米的管道建成投產。 2004年9月28日,一期工程開工,962.2千米管道僅用15個月建成投產。哈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參加慶典儀式時激動地說:“當我1997年提議建設這條管道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現在整個地區都沸騰了。” 2008年4月28日,二期工程開工。2009年10月9日,肯基亞克—庫姆科爾管道投入運營。 中哈管道全線貫通指日可待。 中哈管道前期與二期的起點選在中亞首選戰場阿克糾賓的肯基亞克,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再回到阿克糾賓,看看中國石油人為實現將原油運回祖國的夢想,是怎樣與中哈管道建設賽跑的。 油氣處理廠按照國際制定的統一標準處理后才能注入輸油管道。所以,最終決定油田生產能力的是油氣處理能力。1997年,中石油接管阿克糾賓公司時,僅在讓那若爾油田有一座前蘇聯1984年投建的,年處理能力200萬噸的老油氣處理廠,不僅技術落后,而且像一位垂暮的老人,到處彌漫著硫化氫氣味。就是因為這座阿克糾賓州唯一的油氣處理廠處理的天然氣達不到使用要求,才使州政府不得不從土耳其進口天然氣。如今處于半停產狀態,勉強維持著運轉,將它進行現代化改造之困難不啻于推倒再造。但為了解決接收公司后因油氣產量快速增長而出現的瓶頸,王仲才還是力主先改造老廠。 阿克糾賓項目啟動之初,吳耀文便提醒領導層要“發揮中油集團公司整體技術優勢”。十五年的風雨歷程證實這是個高超的戰略決策。一百余人的中方員工能夠管理近萬人的石油企業,并搞得風生水起,仰仗的是國內的技術力量。中石油所屬企業作為乙方派出工程隊伍支持了公司所有重要的工程項目。阿克糾賓的地面油建項目幾乎都是中國人建設的。這個決策不僅僅是為國內企業打開了市場,可以說沒有國內企業的進入,阿克糾賓油田的發展步伐至少減緩一半。 讓我們閃回些鏡頭,再認識一下中國石油人在海外的拼搏精神吧。 2000年夏,對老廠進行改造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進駐工地。沒有冷風設備,在地表50攝氏度的高溫下擠在悶熱的木板房中辦公,境況之艱辛難以言表。改造2#脫硫裝置正值嚴冬,吳耀文從國內調集來的安裝隊伍,在項目組的指揮下開展百日會戰,頂著砭骨的風雪,披星戴月日夜奮戰。安裝電纜和儀表時,在冰天雪地中一干就是16個小時;為了融化桶中凝固的二乙醇銨,連續三天三夜不間斷地將桶搬到火炬旁烘烤。老廠改造后期已是汪東進主政,在對一號處理裝置改造時,1000余個工藝焊口計劃12天完成,他向施工隊伍提出加快工期,為油田早日提速增產爭取時間的要求,中國工程隊欣然接受,將工期壓縮到7天。于是沒有了白天和黑夜,從經理到電焊工休息時間被切割為一小時、半小時,最令人輕松的時間竟是下工到營地的路上。食堂24小時開飯,隨來隨吃,隨吃隨走,工地的轟鳴晝夜不息,終于在約定的七天內完成了改造任務。 哈薩克是一個游牧民族,步上工業化道路后依然遺存著游牧自由的習性,或許還可稱作個人主義至上,八小時工作時間之外的生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加班也可被拒絕。所以看到用理想主義和集體主義培養起來的中國人的工作作風時,立馬被驚得目瞪口呆,“這是一支什么隊伍?”哈國員工不解。 不解就這樣隨著地面建設的不斷進行持續著。 油田產量的迅猛增長使原有的八座5000立方米的儲油罐捉襟見肘,新建2座5000立方米的油罐依然滿足不了原油上產的速度。公司決定再建設兩座50000立方米的超大型油罐,這是哈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油罐工程。2002年6月15日工程開工,11月30日竣工。阿克糾賓工程驗收委員會到現場驗收時,看到如此龐大的工程僅90天的工期,令驗收的許多哈方專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油氣處理廠的總調度長阿曼·杜謝洛夫先生吃驚地說:“我休假之前大罐才開始焊接,休假回來就投產了,這怎么可能?” 老油氣處理廠改造與新廠設計是同時進行的。老廠改造成功后僅17個月,一座新的油氣處理廠又拔地而起。哈國總理達尼阿拉·阿禾米道夫親赴油田剪彩,激動地說:“你們比美國人建設得還要好!” 肯基亞克鹽下油藏具有異常高壓,原油高含硫醇和硫化氫,并且伴生天然氣和有害氣體,每有新油井放噴,數千米之內有如地動山搖。油藏被掘開后,如果不經過處理開發,不僅無法直接進入長輸管道出售,難以控制的地下高壓天然氣還會對礦區的居民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草原上一座擁有5000多居民的薩爾古力鎮將因此而搬遷。讓那若爾新老油氣處理廠的投產使鹽下油藏有了歸宿。吳耀文適時作出決定,利用鹽下油藏高壓的有利條件,建設肯基亞克—讓那若爾油氣混輸集輸系統,將油氣輸往讓那若爾油氣廠處理。 油氣混輸是個世界級難題,而擬建的肯—讓管道長44千米,將是當時世界最長的油氣混輸管道,如果建成,對中國石油工程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越是艱難越見創業者的膽略,中國石油人再次迎接挑戰。中石油大慶油田設計院承擔工程設計,中石油工程建設集團公司和管道局承擔建設。2004年10月1日開工,11月22日主體工程完工,11月27日首站投油,經過三天運行原油順利到達末站,投產一次成功。草原上的火炬熄滅了,哈族人的村莊保住了,中國石油人再次創造了科學高效的奇跡! 為了打開天然氣國際銷售通道,阿克糾賓公司在中石油集團公司的支持下決定修建讓那若爾—KC13天然氣管道工程,接通中亞國際天然氣管道。這條管道不僅僅是破籠之舉,而且為接通將建的中、土、烏、哈天然氣管道做了前期的準備。 管道總長156千米,工程先轉包給哈國管道公司,他們接手后經論證認為掙錢太少,又將工程退還公司。我總覺得這是中國人在照顧資源國的主人,讓他們先嘗鮮,不高興嘗了我們再接手干。我們的勞動生產率至少高于哈國公司的兩倍,他們要虧的工程,我們拿來卻有的是錢掙,于是中油管道通過招標獲得這項工程。2004年10月1日,讓那若爾—KC13天然氣外輸管道開工剪彩,僅用一年時間,管道順利投產。 管道的建成打開了讓那若爾和肯基亞克油田天然氣外銷的通道,使阿克糾賓公司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阿克糾賓州政府和居民像節日一樣慶祝管道的建成,管道為他們送去了潔凈低廉的天然氣,使用外國天然氣的日子也隨之一去不復返! 十年的奮戰,在阿克糾賓草原井架與采油樹、抽油機的簇擁中四座油氣處理廠拔地而起,原油年處理能力達到800萬噸,天然氣年處理能力達到58.6億立方米,將中國石油人自產的油氣輸回祖國的理想牢牢地雕畫在了阿克糾賓草原上。 隨著中哈管道二期工程肯基亞克—庫姆科爾段管道的建成,阿克糾賓公司從2009年開始向祖國輸送原油,2010年輸送500萬噸,到2015年,輸送油氣當量將突破1500萬噸,到2020年將達到2000萬噸! 中亞油龍在天山阿拉山口強勁的風聲中飛騰而過! 真誠就是美酒: 打破海外投資者的宿命 全世界的海外礦產開發公司都有一個宿命:與資源國在勞資、利益回報、環境保護等方面紛紜不休的矛盾。 中國石油人從踏上哈薩克斯坦土地的第一天起,便立下了打破宿命的誓言。 北宋大學問家蘇洵在他的政論《上皇帝書》中談到治民之道時說:“利之所在,天下趨之”,投資者與資源國的矛盾就如蘇洵所言,全在于利益的回報與分配,打破這個宿命也只有一個出路,讓資源國的政府獲取巨大的利益,讓民眾感受到生活的變化。 中石油接管公司后,僅在初期遭遇到社會媒體的抗議和哈方員工的罷工,隨著中國人用智慧和汗水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將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快速發展成哈薩克斯坦第三大石油公司,阿克糾賓的天空便沒有了烏云。 中石油在中亞首選戰場上總投資7億美元,依靠自身滾動發展,從1997年的虧損到2011年盈利10.4億美元,總資產達到了42億美元,成為海外收益最高的項目公司。在他們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十五年來累計向哈國政府捐納所得稅一百多億美元,阿克糾賓州80%的稅收來自中國人的公司。阿克糾賓市成為名副其實的石油之城。 如果你現在來到阿克糾賓市,會看到氣勢恢弘的州府大樓,金碧輝煌的清真寺,高大肅穆的天主教堂,富麗堂皇的商場飯店。這些都是中國石油人到來后建設的。阿克糾賓像世界所有的新興城市一樣成為建筑的工地,令這個城市的居民每一天都感受到新的變化。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5 13:11 , Processed in 0.02148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