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軍隊為基干的挖掘隊,就有軍隊一樣的思維方式。當時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裝備和物資都缺。物質上的匱乏就只能用精神上的力量彌補。 大慶油田會戰時,正趕上困難時期,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數萬石油大軍挺進東北松嫩平原,克服無路、無糧、無房和天災。試想,如果是一家私人公司來到大慶,面對這些困難,撤資走人是最佳選擇。 在整個會戰期間,康世恩白天到工地指揮,每天乘車跑遍會戰區的各個角落。晚上開會研究解決會戰區的生產和生活問題,一直到深夜兩三點。他還宣布:“哪怕天上下刀子,會戰也不能撤!” 這不是搞工業,簡直是在打仗! 不僅如此,為了大慶油田,石油工業部透支了有限的物質資源。如果這是公司行為,幾乎無法想象。 1960年3月15日,離第一次籌備會議結束還不到兩周,各單位到達大慶地區的職工已達1000多人,部隊轉業官兵已到11000多人,加上松遼局原有的5000余名職工,大慶油田已經集結了一萬多人。運抵的設備、器材已有247個車皮,1萬余噸。僅1960年,就共動用鋼材、設備和其他材料16萬噸,除國家分配、地方和兄弟部門支援的以外,石油系統1959年底的庫存幾乎用光了。全年共用投資近3億元,除國家追加的以外,從全國石油廠礦動員支援會戰的資金有1億元。 最終,玩命換來了豐厚的回報——全年共鉆探井91口,試油63口,基本查明了大慶長垣北部喇嘛甸子、薩爾圖、杏樹崗三個油田的地質情況。并在薩爾圖油田開辟了60平方公里面積的生產試驗區,打了219口注水井、生產井,原油日產水平逐月上升,全年共生產原油97萬多噸,年底日產水平達到7000多噸。 直到今天,一些退休的“老會戰”還會滿懷深情地說:“假如讓我們在豐衣足食的條件下開發大慶油田,那還有什么可說的!”那感覺就好像在回憶慘烈的上甘嶺。 石油畢竟是生意 石油,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商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意。1974年,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國便通過壟斷石油的結算與計價,控制國際石油市場的交易及國際貨幣市場的貨幣供求體系,確保美元與黃金脫鉤后的價值錨定,維系美元的中心貨幣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對于石油的認識也開始發生轉變。石油不再是物資,而是商品。商品就有市場,就有價格,就未必非自己生產。如果進口石油更劃算,為什么要豁出命去挖石油?改革的春風帶來了久違的“買賣經”。 1981年,國務院決定,石油工業實行1億噸原油產量包干,由石油部承包,實施5年。當時“兩伊戰爭”爆發,國際油價猛漲,每噸原油曾漲到260美元,而國內油價只有每噸100元人民幣,相當于35.7美元。在國家對石油不增加投資的條件下,石油部“包干”年產一億噸原油。國家允許在一億噸以外,石油部增產和節約的石油全部由石油部自行出口,籌措的資金作為國家對石油投入的補充。至此,中國工業戰線上的第一個行業包干方案正式出臺。 1982年2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隸屬石油部。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將原來分屬石油部、化工部、紡織部管理的39個石油化工企業劃歸總公司領導。總公司直屬國務院。1988年6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石油部,成立能源部(1993年3月撤銷),作為石油工業的主管部門。1988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原石油部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直屬國務院領導。同時,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分立,也直屬國務院領導。 中國石油工業從激情走向理性,石油正在變成一門生意。(原載《國家人文歷史》)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5 13:11 , Processed in 0.02133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