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金融市場、經濟走勢還是中東動蕩,石油永遠都是參與的主角。如今,伴隨著中國石化企業逐步走出去,中國成為全球石化市場不可或缺的力量。9月8日,2011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開幕式在天津開發區舉行,眾多全球石油和化工行業領軍人物在內的近700位代表齊聚此次會議,共商中國和國際石化行業的重要發展議題,推進多方合作和共同發展。 早在2009年,伊拉克進行了兩輪油氣田對外招標。中國石油分別攜手BP和Petrobras、Total在兩輪招標中中標。今年5月28日,中石油在伊拉克合作項目的首船200萬桶原油發運,目的地是中國,這標志著中石油伊拉克公司的項目已開始成本回收,進入收割期。 外面更精彩 在兩年前的那兩場競標中,中石油的財大氣粗無疑對贏得競標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石油戰略專家 Mr.Gunders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所說:“中國的石油企業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政府支持,這是它們的獨特優勢。”中國石油企業的“一擲千金”似乎成為在中東等眾多地區奪得開采項目的“殺手锏”。 但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Mr.Gunders認為:“中東和北非目前仍然是一個問題,現在的結果還是個未知數,這無疑會減慢中國企業的步伐。” 但他同時認為,雖然潛在的政治風險可能會使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變慢,但并不能阻止這一進程,從長期來看,收益遠大于風險。 實力雄厚的中石油是中國企業在石油產業上游走出去的一個縮影,而對于中國石化產業的另一主角——民營企業來說,它們也有著別樣精彩的故事,與風險系數比較大的上游業務相比,民營企業對于產業下游更有興趣。 浙江龍盛控股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常盛對于走出去的路程別有一番體會:“作為民營企業,其實在2008年之前我們對國際化還是很陌生的,因為當時主要市場還是在國內,境外市場份額僅占15%。 2005年我們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香港樺盛有限公司,這為我們以后的國際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 據常盛介紹,2008年10月份,龍盛與印度KIRI公司簽署股權認購協議,龍盛的全資子公司——香港樺盛有限公司占股10%。同時龍勝與KIRI在印度成立活性染料合資公司,龍盛控股60%。“雖然我們在合資公司中是控股方,但在董事會中我們只派駐了兩名董事。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經驗,在一開始的時候必須進行當地化,由當地管理人員進行管理。” 回憶當初走出去的歷程,常盛感慨道:“剛開始走出去的時候也有一些猶豫,走出去的過程也是逐步學習的過程。2009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得知我們全球最大的對手Dystar可能破產或者出售時,我們通過 KIRI公司與它保持了密切的聯系,并在最終成功收購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說實話,作為一個民營企業,我們沒有能力進行如此復雜的收購,它涉及財務、法律、工會關系等各方面,尤其是工會非常讓人頭疼,我們在這一方面沒有任何經驗。KIRI的國際化經驗幫了很大忙。” 巨頭掘金中國 從會場里人頭攢動的老外,便可知道跨國企業對于中國市場的熱情了。作為石油工業的源頭,開采環節上跨國公司先進的技術是進入中國市場不可替代的優勢。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生產經營辦陳鳳林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說道:“尤其是海上開采對技術要求很高,雖然國內技術也能達到,但是成本相對較高。而且跨國公司開采出來還是賣給中國,中國市場需求大,運輸成本低。” 而對于下游化工市場,外國公司對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也頗有熱情。來自伊朗的Y.Mosafer用不是很標準的英語向新金融記者介紹自己是來自伊朗 Petrochemical commerical 公司的規劃與技術主管。“我們公司和中國一直保持著非常好的關系,目前我們在中國有兩個辦事處,分別位于北京和上海,有六個倉庫,將產品銷往中國各地。” Y.Mosafer介紹,他所在公司的母公司是印度國家石油公司,其與中石油、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等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對于與中國公司的合作,Y.Mosafer顯得非常有信心:“中國和伊朗高層政府保持著非常好的關系,即使中東局勢發生變化,也不會影響兩國關系。而且中國政府有非常穩定的對外政策,這也使得談判會比較容易。今天早上我們跟渤海集團的高層會商,我們希望能夠在伊朗或者中國進行聯合投資,比方說MTO項目(天然氣經過甲醇裂解制備烯烴)。”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半徑也從過去的沿海為主轉向逐步進軍中西部的重要城市。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鄭大慶在論壇表示,巴斯夫在中國重慶年產 40 萬噸 MDI (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的項目已經獲批。投資總額將達到 80 億元人民幣,這一設施將主要生產用于聚氨酯泡沫的核心原料,預計于 2014 年開始運行。接近原材料貨源、龐大的市場發展潛力以及在西部崛起的背景下,重慶將成為周邊省市的門戶城市以及該地區經濟、工業和物流的樞紐等諸多因素使得巴斯夫選擇了重慶。 進口渠道多元化 事實上,中國是一個人均能源資源不足、優質能源短缺的國家,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左右,而且探明石油儲量也在逐年下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卻對能源需求張開了更大的敞口。 有數據顯示,中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達到50%以上,中國已經成為原油進口大國。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網站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同期進口量為1900.24萬噸,同比增加2.3%。2011年6月進口量為1969.75萬噸,環比減少1.3%。7月份中國原油進口量為1943.29萬噸,金額總計156.24億美元。 這不是一個好的信號。目前中國要保證能源需求的供應以滿足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同時,中國需要一個尺度。進口太多,對外依存度過高,戰略安全受到威脅,自己開采,又無法保證石油儲備。 中石油曾預計,全球的油氣供應集中度將越來越高。2030年中東、中亞-俄羅斯兩個地區的石油產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世界天然氣儲量的75%分布于中東、東歐和前蘇聯地區,資源集中與消費市場分散的矛盾將使能源安全問題更加突出。 有人認為,中國或許可以參考美國經驗,美國自己的油田不開采,主要依靠從中東進口。 “從國外買油有一定的制約,能源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10 02:07 , Processed in 0.01450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