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別的城市或處交通要道或憑海臨風或傍水而立,克拉瑪依則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壯。 克拉瑪依,還有什么能比油與之有更緊密的聯系? 源遠流長青石峽 今克拉瑪依市區即黑油山及其附近原名青石峽,這在20世紀初的一些漢文文獻上多有記載,并從一開始就與石油緊密相關連。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早年寫的《煤油礦節略》(手稿,似末刊行)中述及新疆石油礦時說:“塔城之青石峽礦,光緒二十四年俄領事曾商租開采,亦經婉詞謝絕。”翁文寫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或更早一些,由所用的北洋政府農商部稿紙可證。文中所說的光緒二十四年即1898年,說明至少在19世紀末即開始把黑油山地區稱為青石峽,并知道這里出產石油。至于翁文的資料來源,至今還沒有查到,無法知道更詳細的情況。 目前能見到的最早標有青石峽這一地名及其地理位置的是1906年即清光緒三十二年出版的《舊刊新疆輿圖》。該地圖冊不著纂修人,按清末新疆行政區劃,每個行政單元一幅,共有府、廳、縣圖39幅,在《塔城廳圖》上標有青石峽。當時塔城廳的全稱是塔爾巴哈臺直隸廳,區域范圍包括今塔城、額敏、裕民、托里、和布克賽爾5個縣(市、自治縣)和克拉瑪依市的一部分。 參照圖上標明的蘇海圖山、達蘭圖河(今稱達爾布圖河)以及與其相鄰的庫爾喀喇烏蘇廳圖、綏來縣圖拼接后能清楚看到的瑪納斯河、阿雅爾淖爾等自然地理實體和大拐、小拐、車排子等居民點的地理位置,可以準確地判定青石峽即今克拉瑪依市區,亦即黑油山一帶。 清光緒末年(公元1907—1908年)由地方官吏撰修的《塔城直隸廳鄉土志》稱“青石狹峽,有石油井,產煤油,俗呼石油。” 1909年(清宣統元年)刊行的《新疆山脈圖志》是當時在新疆任布政使的著名近代學者王樹楠所著,在卷六《北山二》記載:“青石峽,其中多石油。按:青石峽西北距城六百余里,在蘇海圖山南,與綏來交界,其地產石油,質極稠濃,曬則成塊……”“城”指塔城;綏來即瑪納斯,含今瑪納斯縣、沙灣縣、石河子市和克拉瑪依市的小拐鄉。黑油山流出的石油由于受氧化作用,密度高(0.9149克/立方厘米),粘度大(20°C時2742.67毫帕秒),抗氧化安定性差,和文中說的“質極稠濃”完全相合。 文中所描述的黑油山流出的石油由于受氧化作用,密度高(0.9149克/立方厘米),粘度大(20°C時2742.67毫帕秒),抗氧化安定性差,為與現實的“質極稠濃”完全相合。 911年刊行的《新疆圖志》是官府主持編修的新疆省志。關于青石峽,除《山脈六》中有與《新疆山脈圖志》相同的記載外,在《實業二》中也有記載:“蘇海圖山,山之南有青石峽者,下產石油,伏流入于綏來,博羅通古油泉,其支衍也。”“青石峽西北距塔城六百余里,在蘇海圖山之南,與綏來交界。峽中產石油,流溢山麓,質極稠濃,曬干成塊。” 至于青石峽據何以得名,至今尚未見到任何文字記載和口碑資料。筆者以為:克拉瑪依市區西北方向橫切加依爾山地的吐孜溝(亦稱吐孜阿根內溝)是通往塔城方向的山口,全長約60公里。靠近克拉瑪依一端將要出山口的四五公里處為一峽谷,寬60~70米,兩側巖壁陡峭,高100~200米,多是黑色或灰綠色變質巖;山谷中有許多碩大卵石,出山口后地面沙土被風吹走,均勻地鋪著一層小卵石,大小卵石朝上的一面均有一層黑得發亮的被稱為“沙漠漆”的氧化膜。在漢語里,黑、綠、藍三種顏色都可以稱為青色,黑油山即在出山口后不遠處,青石峽或即由此得名。 聲名遠播黑油山 1919年,翁文灝著《中國礦產志略》,在論及新疆石油產地時說:“塔城青石峽,在縣城東南鄉,大地名青石峽,小地名黑油山。”并從照片上判斷山頂“地甚平坦”。這是目前見到的黑油山這一地名最早的記載。 翁文灝關于黑油山的資料來源是“劉文龍報告”。劉字銘山,湖南岳陽人,生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來新疆,曾任迪化府知府。進入民國后,曾任殖邊銀行新疆分行行長,1922年后任教育廳長、新疆省主席等職。1934年后長期被盛世才關押。新疆解放后,1950年在烏魯木齊病逝。他所提供的報告,雖未必是本人親自實地調查所得,但從報告中附有黑油山照片來看,至少是曾派人到現場實地踏勘的記錄,有很高的資料價值。 比《中國礦產志略》晚2年(1921年)出版的近代學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在《新疆石油礦》條目下,也記載了黑油山這一地名:“塔城油礦在東南境青石峽之黑油山”,從文字到內容與翁著基本相同,有可能是根據翁著或與翁所據的同一資料簡化縮寫而成。 由于翁文灝是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礦產志略》是早期關于我國礦產地質、礦床、礦業資料的權威性著作,劉錦藻的《清朝續文獻通考》又是被列為《十通》的重要“政書”之一,影響都比較大。在20世紀20~30年代出版的著作中,一般都沿用了“大地名青石峽,小地名黑油山”的說法,即把青石峽作為這一區域的名稱,黑油山作為瀝青丘自然地理實體的名稱。 由于地殼運動,黑油山多個石油泉眼溢出石油,隨著時間的推移,外溢的石油結成數個“瀝青丘”,在茫茫戈壁灘上猶如粒粒珍珠,頗為壯觀。 用黑油山作為地名,通俗、生動、形象、逼真地表明了瀝青丘天然石油露頭的特點,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人們只使用黑油山這一名稱,很少再提及青石峽了。到1955年克拉瑪依第一口探井出油,發現這一地區是一個大油田,仍然叫做黑油山油田。1956年根據這一名稱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譯音,正式定名為克拉瑪依油田。自此以后,黑油山作為克拉瑪依瀝青丘這一自然地理實體,供慕名而來的參觀考察者和旅游者登臨,憑眺鱗次櫛比的市區和氣象萬千的油田,在山頂紀念碑前或山坡上明亮如鏡的油池旁留下一張帶有藍天白云倒影的美麗照片,作為永久的紀念。 1982年10月1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瑪依市在黑油山樹立了近3米高的石雕紀念碑和一尊維吾爾老人騎著毛驢彈奏熱瓦普的塑像。 從喀拉瑪依到克拉瑪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1950年3月27日,中國和蘇聯政府簽訂在新疆成立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的協定。中蘇石油股份公司從1951年開始在黑油山附近進行石油地質調查。在俄文資料中,黑油山被稱為Kapaмɑй(即維、哈語“黑油”的音譯),譯成漢文時,有人意譯為黑油山,有人音譯為克拉瑪依或喀拉瑪依。 1955年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移交我國獨資經營后,在漢語書面和口頭語言中,一般都使用黑油山這一名稱,如1955年1月擬定的《黑油山地區深探鉆總體設計》。3月測定井位的第一口探井就叫黑油山1號井。但在有些文字資料和口頭語言中,也有用克(喀)拉瑪依的。 1955年10月29日1號井出油,標志著一個新油田的出現。11月25日《新疆日報》和11月26日新華社電訊稿報道這一消息時,都用黑油山來稱呼這一新油田:“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黑油田油田第一口探井鉆成”。在幾乎所有正式場合和漢文文件中,都使用黑油山這一名稱。 1956年2月下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王恩茂、主席賽福鼎縠則孜來油田視察,建議按照維吾爾語的讀音將黑油山油田更名為克拉瑪依油田。4月下旬,首先在石油部門的文件資料上開始直接或用括號加注的辦法使用克拉瑪依這一名稱。 在決定更名為克拉瑪依時,由于沒有同時選定所用的漢字,造成一段時間幾種不同用字并存的狀況:從1956年5月1日起,報道克拉瑪依消息最多的《新疆日報》《新疆石油工人》報用的是“喀拉瑪依”,其他社會新聞媒體偶爾也用“喀拉瑪依”,但絕大多數用的是克拉瑪依。 1956年5月11日,新華社發布消息,授引石油工業部負責人的談話,宣布克拉瑪依地區“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大油田”,引起巨大轟動,從而使克拉瑪依作為一個地名被推向國內外。但《新疆日報》《新疆石油工人》等報刊仍使用“喀拉瑪依”。5月17日,《新疆日報》在一篇報道中首次使用克拉瑪依,編者還特別加以說明:“前譯為喀拉瑪依,為求統一起見,以后一律改為現名。” 在此之后,有些在克拉瑪依工作的同志認為“克拉”二字譯音不準,建議改用“克熱”代替。在1956年6月19日到9月12日這一段時間里,《新疆石油工人》報就使用了“克熱瑪依”,直到該報第47期轉載《人民日報》9月5日社論《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時停止使用。至此,克拉瑪依作為地名的用字才完全固定下來。 1958年5月29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克拉瑪依市。 1958年7月25日,克拉瑪依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宣告克拉瑪依市成立。 自此,在祖國西北的戈壁荒灘上,一座新興的城市拔地而起。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5 09:19 , Processed in 0.01921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