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4年1月至1978年底,國際油價經過連續大幅度提高之后基本轉穩,世界石油市場處于歐佩克的寡頭壟斷狀態。然而,正當西方各國逐漸適應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的高油價之時,1978年至1979年,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伊朗,發生嚴重的政治動亂。 而就在伊朗國內形勢剛剛有所緩和后,1980年9月伊朗和伊拉克又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中東地區接連發生的這兩場政治大動蕩,給國際石油市場帶來了嚴重的沖擊。由于兩國石油產量的迅速下降乃至停產,導致市場上石油供應量十分短缺,國際油價再次暴漲,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后,伊朗獲得大量的石油收入,伊朗國王巴列維借此在國內進行超高速的現代化建設,加上土地改革的失敗和國王專制統治,國內矛盾激化。尤其是伊朗國王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觸動了宗教界的利益,以霍梅尼為首的宗教界利用這一形勢,領導全國進行推翻國王統治的運動。 1979年4月1日,通過全民公決,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巴列維王朝就此結束。政局的動蕩,直接影響了伊朗的石油生產,石油產量由動亂前的588萬桶∕日降至1979年的318.8萬桶∕日,出口量由521萬桶∕日降為240萬桶∕日,并一度中斷出口。 伊朗石油的減產和停產,造成了國際石油市場供應量的嚴重短缺,引起油價上揚。沙特阿拉伯基準輕油現貨市場價格從1978年第四季度的13.5美元∕桶上升至1979年同期的38.17美元∕桶。 可是就在伊朗局勢趨于穩定,石油的生產和出口有所恢復,國際油價開始回落時,1980年9月22日,又爆發了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在兩伊戰爭初期,雙方的石油設施都遭到彼此的攻擊和破壞,兩國損失慘重。伊朗最大的石油城阿巴丹被伊拉克夷為一、平地,石油出口中心和最大的儲油港哈爾克島被摧毀。 同樣,伊拉克最大的煉油廠巴士拉也受到伊朗的大規模空襲,最大的石油出口基地法奧被占領,通往地中海的輸油管也被炸。兩國正常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因此而停止,造成世界石油市場每天減少大約400萬桶的供應量,這導致了國際石油價格再次迅速上漲。1980年12月15日,石油輸出國組織第59屆會議決定將最高石油價格定為每桶41美元,創造了國際油價的歷史最高紀錄。 70年代末期的石油價格,已經不再是“七姊妹”壓榨產油國利益的工具,反而成為第三世界產油國打擊殖民主義的有效手段。面對兩次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飛漲,石油消費國顯得束手無策,只能被動地接受國際市場的變化,而歐佩克及其成員國則顯得自信滿滿。 1980年5月,石油輸出國組織公布了《有關長期石油戰略報告書》,分別闡述了石油供需關系的長期預測、長期的石油價格戰略等問題。從報告書的內容看,“歐佩克認為未來的國際石油形勢一片黯淡,國際石油價格將漫無邊際地上漲,石油輸出國組織可以完全控制國際石油市場,并借此改變國際經濟政治關系。”
然而,歐佩克只看到了石油危機下,世界石油市場的暫時情況,卻忽略了兩次石油危機對世界石油市場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未來的國際石油形勢與其預測的發展方向恰恰相反,國際石油價格從進入80年代初開始,就不斷下跌。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5 13:11 , Processed in 0.01538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